在中国古代文学中,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诗句: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。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完整背景。那么,这句诗究竟出自哪里?它的全貌又是怎样的?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呢?
出处与全诗
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《长安古意》。这首诗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之一,描写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其中复杂的人情世故。全诗如下:
> 长乐钟声花外尽,龙池柳色雨中深。
>
> 阳春白雪随风舞,鸳鸯交颈绕芳心。
>
> 只羡鸳鸯不羡仙,人间有情皆可寻。
>
> 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
从这段诗中可以看出,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部分。诗人通过对比,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。
深层含义
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人们往往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鸳鸯,而不会去羡慕神仙的孤独生活。这里的“鸳鸯”象征着夫妻之间彼此相爱、和谐美满的生活,而“神仙”则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状态,却往往伴随着孤寂。因此,诗人通过这一对比,表达了一种对人间真挚感情的珍视,认为即使没有神仙般的超然地位,只要拥有真挚的爱情,也是一种幸福。
文化意义
这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,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——对爱情的渴望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依然具有很强的共鸣力。无论是追求浪漫的爱情,还是珍惜现有的家庭生活,这句话都提醒我们,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名利或地位,而是内心的温暖与陪伴。
总结
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不仅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与美好。这份诗意的向往,穿越千年岁月,仍然能触动人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