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质妻鬻子词语解释】“质妻鬻子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古代文献,常用于描述战乱或贫困时期,家庭成员被迫牺牲、变卖以维持生计的悲惨状况。该词由“质妻”和“鬻子”两个部分组成,分别指抵押妻子和出卖儿子,表达了在极端困境下,家庭成员被无情地牺牲的无奈与痛苦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情感色彩 |
质妻 | 抵押妻子 | 古代文献中常见 | 多用于描写战乱或贫困时期 | 悲惨、无奈 |
鬻子 | 卖掉儿子 | 如《后汉书》等古籍 | 表达家庭困苦、无力养活子女 | 痛苦、绝望 |
质妻鬻子 | 抵押妻子、卖掉儿子 | 出自古代文学作品 | 描述家庭因经济困难而被迫分离 | 悲剧性、沉重 |
二、词语来源与背景
“质妻鬻子”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文献,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提到:“民多困穷,质妻鬻子。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、民生凋敝的现实。在战乱频繁、赋税沉重的背景下,许多家庭为了生存,不得不将妻子抵押给他人,或将孩子卖掉换钱,以换取基本的生活保障。
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古代,也曾在近代战争、饥荒等灾难中反复出现。因此,“质妻鬻子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,也承载着对人性苦难的深刻反思。
三、现代语境中的使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质妻鬻子”虽不常用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或社会评论中,仍可用于形容极端贫困或战乱导致的家庭悲剧。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文化记忆,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。
四、相关词语对比
词语 | 含义 | 与“质妻鬻子”的关系 |
贫病交加 | 家庭经济困难且身体患病 | 与“质妻鬻子”有相似的背景 |
家破人亡 | 家庭破碎,亲人离散 | 更强调结果,而非过程 |
倾家荡产 | 全部财产被耗尽 | 与“质妻鬻子”有因果关系 |
五、结语
“质妻鬻子”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,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苦难,也反映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为生存所做出的艰难抉择。通过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与背景,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、珍惜当下,并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