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

2025-09-06 12:20:53

问题描述:

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,求大佬施舍一个解决方案,感激不尽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6 12:20:53

东鳞西爪出处于哪里】“东鳞西爪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物零散、不完整或缺乏系统性。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其来源却有着较为明确的出处。

一、成语解析

项目 内容
成语 东鳞西爪
拼音 dōng lín xī zhǎo
含义 比喻事物零散、不完整,或形容文章、论述等缺乏条理、支离破碎。
出处 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
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文章结构松散、内容不连贯的情况。

二、出处详解

“东鳞西爪”最早出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篇。原文为:

> “若夫作者之用心,未尝不欲以辞尽意;而辞之不能尽意,亦古今之所同也。故曰:‘东鳞西爪,虽有形似,终难合体。’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作者虽然希望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思想,但语言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。因此,即使文字看似相似,也只能算是“东鳞西爪”,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。

这里的“东鳞西爪”原指从不同地方拼凑来的鱼鳞和爪子,比喻不完整、不系统的材料或内容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文章、论述、观点等不够系统、缺乏逻辑性的状态。

三、现代用法与演变
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东鳞西爪”多用于批评文章结构松散、内容零乱。例如:

- 他的论文写得东鳞西爪,缺乏中心思想。

- 这篇文章像是东鳞西爪地堆砌了一些资料,没有明确的主题。

此外,在网络语言中,有时也会用“东鳞西爪”来形容某些信息碎片化、缺乏连贯性的内容,尤其是在讨论信息过载或阅读体验时。

四、总结

“东鳞西爪”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学理论著作《文心雕龙》,最初用于说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,后逐渐演变为形容内容零散、结构不清晰的常用词汇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含义,还被赋予了更广泛的适用范围,尤其在文学批评和写作指导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
参考文献

- 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

- 现代汉语词典

- 中华成语故事集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