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什么意思】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、突然,让人来不及反应或准备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、快速行动或出其不意的举动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|
拼音 |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|
出处 | 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太祖(曹操)曰:‘此真吾之韩信也!’于是拜为中郎将,后迁侍中,守尚书令。时天下大乱,百姓流离,而操以神武之略,破袁绍于官渡,取荆州,定河北,威震四方,故人称‘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’。” |
释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快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动作、事件等发生得极快、突然。 |
近义词 | 突如其来、猝不及防、措手不及 |
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按部就班、从容不迫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最早出现在《三国志》中,原意是形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的果断与迅速。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表达方式,广泛用于文学、影视、新闻报道等多种场合,强调速度与突发性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新闻报道 | 他迅速做出决策,展现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 |
文学作品 | 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,如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。 |
日常对话 | 他办事总是雷厉风行,从不拖泥带水,简直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。 |
四、总结
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事物发生的快速和突然性。它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,在现代语言中也被广泛应用,适用于多种语境。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“速度快、反应慢”的情境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该成语虽源于历史典故,但其意义已深入人心,成为汉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