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诘屈謷牙出处于哪里】“诘屈謷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文章或言辞曲折、艰涩难懂。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文学作品时,会遇到这个词语,但对其出处并不清楚。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总结“诘屈謷牙”的来源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。
一、词语含义
“诘屈謷牙”原意是形容文字或语言曲折、拗口,难以理解。常用于批评文章结构混乱、表达不清晰,或语言过于晦涩。
二、出处考证
根据现有文献,“诘屈謷牙”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进学解》中。原文如下:
> “周诰汉策,秦章晋律,莫不有之。而独不见夫子之书,与夫子之道也。其文则曰‘诘屈謷牙’。”
韩愈在此用“诘屈謷牙”来形容当时某些文章语言繁复、难以理解,带有批评意味。后来这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,成为形容文章晦涩难懂的常用语。
三、发展与演变
时期 | 使用情况 | 文学地位 | 说明 |
唐代 | 首次出现 | 初现 | 韩愈首次使用,用于批评文章风格 |
宋代 | 广泛流传 | 成熟 | 文人常用,用于评论文章风格 |
明清 | 常见于文论 | 稳定 | 成为常见评价用语 |
现代 | 仍沿用 | 保留 | 用于现代文学批评或写作指导 |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诘屈謷牙”多用于批评文章结构不清、语言晦涩,或表达方式过于复杂。例如:
- “这篇文章内容不错,但语言太诘屈謷牙,读者很难理解。”
- “有些古文之所以难懂,是因为作者用了太多诘屈謷牙的句式。”
五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诘屈謷牙”的关系 |
咬文嚼字 | 过分推敲文字 | 相近,但更强调对字词的过度分析 |
言简意赅 | 语言简洁,意思明确 | 对立,强调清晰易懂 |
通俗易懂 | 内容明白易懂 | 对立,强调语言平实 |
六、总结
“诘屈謷牙”出自唐代韩愈的《进学解》,最初用于批评文章语言晦涩、结构复杂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该词逐渐成为文学评论中的常用术语,用于描述语言表达不够清晰、难以理解的文章风格。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此词,尤其在文学批评和写作指导中较为常见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含义 | 形容文章或语言曲折、晦涩难懂 |
出处 | 唐代韩愈《进学解》 |
最早使用 | 韩愈首次使用,用于批评文章风格 |
发展阶段 | 唐→宋→明→清→现代 |
现代应用 | 批评语言晦涩、结构复杂的文章 |
相关成语 | 咬文嚼字、言简意赅、通俗易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诘屈謷牙”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更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,值得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关注与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