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得是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原文为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而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种反问形式,意思是“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?”
其中,“得”字在此句中是一个语气助词,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能”、“可以”或“怎么”。它并不表示“能够”或“得到”的实际含义,而是用来加强语气,表达一种质疑或否定的态度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含义 | 用法说明 | 现代汉语对应 |
是 | 这 | 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 | 这 |
焉 | 怎么、哪里 | 表示反问或疑问 | 怎么、哪里 |
得 | 助词,表疑问语气 | 加强反问语气,不表示实际意义 | 能、可以、怎么 |
为 | 成为、作为 | 表示“成为……” | 成为、作为 |
大丈夫 | 有志气、有节操的人 | 古代对理想人格的称谓 | 大丈夫、有担当的人 |
三、延伸理解
在古文中,“得”常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,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。例如:
- “吾谁与归?”(我跟谁一起走?)
- 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?”(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?)
这些句子中的“安”、“得”等字,都不是表示实际意义的动词,而是用来表达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。
因此,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中的“得”,并非指“能够”或“得到”,而是带有强烈的反问意味,强调说话者对某种行为或态度的否定。
四、结语
了解“得”在古文中的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语气和思想。在学习古文时,不应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,更要结合上下文和语气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