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诸葛亮七出什么山】“诸葛亮七出什么山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说法,常被用来形容诸葛亮多次出山辅佐刘备、匡扶汉室的传奇经历。但实际上,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“七出七进”,而是根据《三国志》等正史记载,他一生中只出山一次,即从隆中走向蜀汉政权。
然而,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,尤其是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的形象被艺术加工,出现了“七出祁山”的说法,指的是他在北伐过程中七次出兵攻打魏国。因此,“诸葛亮七出什么山”这一说法,实际上是指“七出祁山”。
一、
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、军事家,因才华横溢而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,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,被称为“七出祁山”。虽然正史中并无“七出祁山”的确切记载,但这一说法已成为后人对诸葛亮忠心报国、屡败屡战精神的象征。
以下是对“七出祁山”相关事件的简要总结:
| 次数 | 时间 | 出发地 | 目标地 | 结果 |
| 第一次 | 建兴六年(228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失街亭,退回汉中 |
| 第二次 | 建兴六年(228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无明显成果,撤军 |
| 第三次 | 建兴七年(229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攻占武都、阴平二郡 |
| 第四次 | 建兴九年(231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被司马懿牵制,粮尽退兵 |
| 第五次 | 建兴十二年(234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与魏军对峙,病逝五丈原 |
| 第六次 | 建兴十三年(235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后人追记,实际未发生 |
| 第七次 | 建兴十四年(236年) | 汉中 | 雍州 | 后人追记,实际未发生 |
注:第六次和第七次多为后人附会,并非正史所载。
二、历史与文学的区别
在《三国志》中,诸葛亮的北伐次数较少,且多以失败告终。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,将他的北伐行为艺术化,形成了“七出祁山”的说法。这种说法虽不完全符合史实,却极大地丰富了诸葛亮的形象,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忠臣智者的典型代表。
三、结语
“诸葛亮七出什么山”其实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,意指诸葛亮多次北伐。尽管历史上并无明确的“七出祁山”之说,但这一说法承载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精神敬仰。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,诸葛亮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伟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