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时,汗水大量流出,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。
典故来源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据记载,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在一次征战中,因战事紧急,日夜兼程,身体疲惫不堪,最终导致大汗淋漓,衣衫尽湿。他因此感叹:“吾从军三十余年,每战未尝不先登,今老矣,不能为国家效命矣。”此言一出,众人皆感其忠勇,也由此留下了“汗流浃背”的典故。
后来,“汗流浃背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,用来形容人因紧张、劳累或恐惧而大汗淋漓的状态。
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原意 | 形容因劳累、紧张或恐惧而出汗过多,衣服被湿透 |
引申义 | 表示极度的紧张、劳累或压力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人在剧烈运动、紧张工作、惊吓等情况下的状态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人对身体反应的细致观察,也反映出对忠诚与奉献精神的尊重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文学、口语、影视等场合,表达人物情绪或状态 |
小结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。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它的含义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。在日常生活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、贴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