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覆巢无完卵出处于哪里】“覆巢无完卵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整体遭到破坏后,其中的个体也难以幸免。这句话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,了解它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。
一、
“覆巢无完卵”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记载,原意是说如果鸟巢被倾覆,里面的蛋自然无法保全。后来这一说法被引申为比喻整体毁灭时,局部也无法幸存。
该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的《世说新语》中,用以形容政治斗争中家族或群体的覆灭。在历史长河中,它常被用来警示人们团结一致、共担风险的重要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覆巢无完卵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(亦有版本认为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) |
原意 | 鸟巢倾覆,卵必毁;比喻整体受损,个体也难逃厄运 |
引申义 | 指一个群体或组织一旦遭受重大打击,成员也将受到牵连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政治、社会、家庭等场合,强调集体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|
历史背景 | 与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有关,反映当时权谋斗争的残酷现实 |
文化意义 | 提醒人们注重团结,避免因个人行为导致整体覆灭 |
三、补充说明
虽然“覆巢无完卵”在现代多用于比喻,但其最初的来源仍值得探讨。一些学者认为,《世说新语》中的相关故事更贴近其原始语境,而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则可能为后人附会。
此外,这句成语也常被引用在文学作品中,如《红楼梦》《水浒传》等古典小说中,用以描绘家族衰败、人物悲剧的命运。
通过了解“覆巢无完卵”的出处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代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:在面对危机时,团结与共进才是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