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及笄之年全文

2025-10-06 06:07:47

问题描述:

及笄之年全文,急!求大佬现身,救救孩子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6 06:07:47

及笄之年全文】“及笄之年”是古代中国对女子成年的称谓,源自《礼记·内则》中“女子十五而笄”的说法。这一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成长阶段的重视,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礼仪与家庭观念。本文将围绕“及笄之年”的含义、历史背景、文化意义以及现代解读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。

一、

“及笄之年”指的是女子十五岁成年的重要时刻,象征着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转变。在古代,这一仪式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,更是家庭和社会对其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及笄之年”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礼仪,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意义。

1. 定义与来源

“及笄”源于古代女子成年时的发饰仪式,表示女子已具备婚嫁资格。此词最早见于《礼记》,后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。

2. 历史演变

在不同朝代,“及笄”仪式的形式和重要性有所变化,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,即强调女性成长与责任的承担。

3. 文化意义

及笄之年不仅是生理上的成熟,更是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。它承载着家庭期望、社会规范以及传统文化的延续。

4. 现代解读

当代社会对“及笄之年”的理解更加多元化,既有对传统的尊重,也有对个体自由的肯定。部分文学作品中,“及笄之年”被用来象征青春、成长与自我发现。

二、信息对比表

项目 内容
名称 及笄之年
出处 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女子十五而笄”
含义 女子十五岁成年,标志着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转变
仪式 通常包括加笄(簪发)、行礼、长辈训诫等环节
历史时期 主要流行于古代中原地区,尤其在汉唐时期较为盛行
文化意义 代表女性成长、婚姻准备、家族责任与社会角色的转变
现代应用 多用于文学作品、影视剧中,象征青春、成长或人生转折点
相关词汇 成年礼、冠礼(男子)、及冠之年(男子)
常见文学引用 如《红楼梦》《金瓶梅》等古典小说中均有提及

三、结语

“及笄之年”不仅是古代女性成长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性别、年龄与社会角色的深刻体现。尽管现代社会已不再严格遵循传统礼仪,但这一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。通过对“及笄之年”的了解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与观念,也能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对成长与责任的思考与启发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